新浪首页|新浪陕西>新闻|美食|时尚|城市|旅游|汽车|新车|降价|试车

新车到店 > 正文

汽车“三包”出台 政策“落地”尚有鉴定难

http://xa.auto.sina.com.cn    2013年01月17日10:35   第一财经日报 字号:

  李绍仪

  在各方期盼与各种质疑声中,汽车“三包”政策终于落地。

  1月15日,国家质检总局在官网发布 《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下称“三包”新规),将于10月1日施行。

  业界普遍认为,汽车“三包”规定的出台,将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售后服务质量。不过,这一政策真正“落地”施行还面临实际障碍,业界担心目前具有资质出具鉴定报告的机构数量不够,成为新规实施过程中的拦路虎。检测机构的建立以及其公正性,是“三包”政策执行的关键所在。相关专家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就“三包”鉴定制定相关标准,只要符合标准的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都能实行检测鉴定出具报告,消费者维权才有可能实现。

  加速行业淘汰

  对于消费者来说,“三包”新规的出台无疑是值得高兴的,然而,对于车企来说,这一新规的实施或将带来更大的成本“负担”。

  《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昨日从多家汽车生产厂商及行业分析师处了解到,目前国内汽车生产厂商每年在售后维修方面的费用大约占销售总额的2%~3%,而在保修期内的2~3年累计约为5%。业界预计,随着汽车“三包”新规的执行,汽车厂商每年在售后维修方面的费用占比或将提升至5%左右。这意味着,对于一家年销售额约200亿元的汽车生产厂商来说,“三包”新规实施后,售后维修的成本至少将增加4亿元。

  “汽车三包政策是中国汽车市场发生根本转变所带来的一种必然结果。”谈及汽车“三包”规定对于未来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格局的影响,汽车行业资深分析师张志勇表示,作为一个商业实体,汽车企业的主要目的就是收入与利润的不断扩大,眼下,在中国汽车市场上,车企的品牌形象提升,以及收入与利润的增加,都正在从以新车销售为主,转向以售后服务为主。在售后服务上获得认可的企业将在未来市场竞争中有更大的优势。

  对此,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商玉贵认为,实际上现在很多大品牌在售后服务上赚取的利润是比整车销售还高,只要厂家把产品销售前端的功夫做到家,产品质量过硬了,也就不怕汽车“三包”新规的实施。

  “很多人说这个规定对自主品牌是不利的,但这个问题需要分两面来看,实际上,对于要做一个长久的品牌、持续做好品质的企业来说,汽车‘三包’新规的出台将是一个正面利好的因素。”商玉贵表示,尽管汽车“三包”新规实施后或将使得企业在售后维修服务费用上有所提升,但目前具体影响有多大,长城汽车售后服务部门仍在研究核算,但无论费用增加多少,只要是符合规定的情况,企业都该严格执行,因为“做得好的话,其实是给企业加分的”。

  商玉贵认为,汽车“三包”新规的出台将对整个行业在售后水平,甚至在整个零部件供应、采购、生产、管理的产业链上都带来提升,促进汽车企业的竞争意识,并加速淘汰生产质量低劣、售后服务水平低下的企业。

  鉴定难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下称“中消协”)公布的数据,2011年全国消协组织共受理汽车及零部件投诉16805件,同比增长19.2%,是投诉量同比上升幅度最大的商品。其中,涉及质量安全问题的占54.7%,制动系统失灵、发动机性能故障等关系行车安全的问题,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热点。而中国质量协会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产品与服务质量投诉总量为4664例,其中,合资品牌投诉占比58%,自主品牌占比38%,进口品牌占比4%。有八成投诉的车辆是在汽车免费保修期之内,其中一个月内新车投诉占一成。

  事实上,尽管近年来有关汽车质量的投诉居高不下,然而,在实际处理中,众多投诉的案例最终能通过鉴定实现维权目的的消费者却微乎其微。

  中国保护消费者基金会打假工作委员会投诉举报办公室主任贾宁告诉记者,从以往服装和食品行业“三包”政策的执行情况来看,尽管我国的汽车鉴定的机构都是国家质检总局指定授权的,但在实际运营中跟生产企业有诸多利益牵涉,因此,“鉴定难”或成为新规实施过程中的维权难点。

  对此,张志勇指出,尽管“三包”新规的出台解决了很多消费者期待的问题,但鉴定程序是整个“三包”新规的核心,也是最后消费者权益能否落实的关键所在。

  张志勇认为,由于汽车厂商往往具有比消费者更强的经济实力与公关能力,更容易比消费者掌握到相关鉴定机构与专家的资料,从而做出有利于自己的鉴定结果。因此,如何保证这些鉴定机构与专家人员的公开公正透明性,是整个汽车“三包”政策的关键。

  对于业界“鉴定难”的普遍担忧,贾宁认为,国家相关部门应该就“三包”鉴定制定相关标准,只要符合标准的第三方独立检测机构都能实行检测鉴定出具报告,消费者维权才有可能实现。

了解更多行情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编辑:renesy)

意见反馈 | 保存 | | 打印 | 关闭

新浪汽车|汽车生活原动力